在宜豐縣黃崗坪田村、官山村的深山里,7座小水電站曾像“信息孤島”般困在山坳中:發電數據靠人工翻山越嶺記錄,水位、流速全憑老師傅經驗估摸;每逢暴雨洪水,調度員得打著手電筒摸黑走幾里山路開閘泄洪。去年汛期,因信息傳遞延誤,下游農田險些被沖毀,村支書老李至今心有余悸:“那時候就想,要是能有個‘千里眼’盯著就好了。”
群眾的急難愁盼,就是攻堅的號角。中國電信宜豐分公司獲悉訴求后,第一時間組建“黨員攻堅隊”,聯合水利局專家扎進深山,一場“信號進山”的智能蛻變就此拉開帷幕。
攻堅之初,技術團隊直面三大難題:傳統光纖鋪設成本高、山區地形復雜信號衰減嚴重、電站老職工對智能設備有畏難情緒。“山里樹密、坡陡,光纖鋪到一半可能就被挖斷;老鄉們習慣了手工操作,怕新設備用不慣。”攻堅隊隊長回憶。
為破困局,團隊創新提出“微波接力+太陽能微基站”組網方案——在3個山頭制高點架設信號中繼站,用微波技術跨越山梁傳輸數據,搭配太陽能供電的微基站補盲,既降低成本又適應復雜地形。施工期間恰逢梅雨季,隊員們冒雨扛著200多斤的設備攀爬懸崖,在石頭上磨得安全繩發毛,褲腿沾滿泥漿,卻笑著說:“基站立起來,信號就通了,值!”
為打消村民顧慮,攻堅隊同步開設“水電站數字化夜校”:搬著電腦進村部,手把手教老職工用手機查看實時數據;把操作手冊編成“順口溜”,讓老師傅們“看得懂、學得會”。“一開始怕壞了老規矩,現在才明白,這‘鐵疙瘩’比人眼還靈!”一位干了20多年的老調度員感慨。
如今,7座小水電站徹底“換了模樣”:水位傳感器精確到厘米級,流量計每5分鐘自動上報數據,暴雨預警提前2小時精準推送。村民王大姐端著飯碗就能在手機上看水情:“以前得半夜打著手電去電站看水位,現在飯桌上就能掌握,踏實多了!”
數字化改造帶來的不僅是便利,更是實效——電站發電效率提升23%,每年為村集體增收近15萬元;暴雨泄洪無需人工冒險操作,下游農田再未因調度延誤受災。更值得欣喜的是,這套“山區微電網智能監測系統”已在中國電信宜豐分公司的推動下,在全縣17個偏遠村推廣,成為鄉村振興的“數字樣板”。
從“人工跑腿”到“數據跑路”,從“經驗判斷”到“智能預警”,中國電信宜豐分公司用一根根信號線、一套套智能設備,為深山里的“小水電”打通了“信息高速路”。正如老李所說:“現在信號進了山,電站有了‘智慧腦’,咱老百姓的日子,更有保障、更有奔頭了!”